導讀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課題組發布文章《完善中小微企業融資制度問題研究》。文章建議:通過優化“反向掛鉤”、稅收、差異化監管等政策和退出機制,積極培育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早期投資力量,探索完善投貸聯動機制,加強對科技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完善各層次資本市場之間更順暢的轉板機制,促進上市資源有效流動,不斷提升資本市場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功能和定價能力。
文章稱,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線上融資市場,占全球線上融資交易量的62.5%,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有效渠道。但從融資結構上看,我國風險投資增速(10%左右)不及OECD國家的平均增速(20.86%),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市場仍處于培育階段。
文章認為,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中小微企業的信用類和中長期類貸款保障機制不完善,導致其占比較低。二是一些中小銀行偏離主責主業,未能有效服務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三是融資擔保、抵質押品管理等體制機制還不健全。四是股權和債券融資對高科技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有待加強。五是商業銀行數字化經營能力有待提升,數據要素應用亟待規范。
文章建議,繼續堅持“幾家抬”的思路,準確把握中小微企業自身的客觀規律,堅持商業可持續的市場化原則,組合運用信貸、股權、債券三種方式,推動實現中小微企業融資“擴面、增量、降價、提質、防風險”。
一是建立完善激勵約束相容的中小銀行培育機制。進一步明確中小銀行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堅持差異化經營、堅持本土化發展的科學定位,也要通過監管考核機制推動中小銀行內部構建起支農支小的資源傾斜機制。深化中小銀行股份制改革,在金融業擴大開放的背景下進一步完善戰略投資者引入機制,推動中小銀行完善產權約束和法人治理結構。
二是完善融資擔保制度。進一步完善我國“一體兩翼四層”擔保體系的聯動機制,完善不同層級和不同類型擔保機構之間的聯保、分保及再保等機制安排。發揮財政資金的正向激勵作用,構建完善政府性擔保機構的資本金補充長效機制,擴大擔保業務覆蓋和融資杠桿效應。完善政府性擔保機構的考核機制,適當提高擔保代償率等風險容忍度。健全銀行、擔保機構和企業不同市場主體之間,中央、省、市縣不同層級之間的風險分擔機制。
三是完善直接融資制度。通過優化“反向掛鉤”、稅收、差異化監管等政策和退出機制,積極培育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早期投資力量,探索完善投貸聯動機制,加強對科技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完善各層次資本市場之間更順暢的轉板機制,促進上市資源有效流動,不斷提升資本市場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功能和定價能力。
債券市場是中小微企業直接融資的重要途徑。提高中小微企業債券吸引力,可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債券的增信支持,簡化發行注冊流程;推動發展高收益債券市場,在加強投資者保護和信息披露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化定價機制作用,豐富和完善具有多元風險偏好的投資者結構;建立健全債務違約風險處置機制,提高風險出清效率。
四是強化金融科技支撐體系。推動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競合發展,充分利用各方優勢服務小微企業發展。鼓勵大型金融機構的科技體系向外輸出相關技術成果和賦能經驗,支持中小金融機構的數字化經營,共同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加快數據共享平臺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加強金融監管部門與其它經濟數據生產部門的溝通協調機制,打造更高權威的金融數據聚集樞紐和領先的數據信息服務平臺,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金融科技應用,推動數據要素的多向賦能。
五是構建政策支持長效機制。加強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支持,要明確并兼顧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短期堅持“留得青山、贏得未來”的施策原則,注重支持政策的目標性和直達性,著力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健全風險分擔機制;長期堅持完善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注重支持政策的差別化和統籌性,著力健全中小微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融資支持政策,構建銀行“敢貸、愿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不斷完善中小微企業信用貸款、中長期貸款、抵質押融資的配套機制,助力市場主體“青山常在、生機盎然”。
另外,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要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統籌推動,加強各類要素的綜合支撐,推動貨幣、財稅、監管、立法等各個部門、各類支持政策的協同和配合。
文章轉載于內蒙古股權交易中心、中國證券網